9月23日西方美术史课程第15节-《写实主义兴起》

系统推荐 更新:2018-09-23 14:13:26

西方美术史课程共18节课,每周日晚8:00上课。

22371_6w3x_9791.jpg


42561_vf9k_5242.jpg


42562_zkrc_6654.jpg

这节课我们围绕一句话来讲-写实主义使艺术从主观回到客观,以更多客观存在的细节代替主观的情绪宣泄。

22391_b7sn_8422.jpg

浪漫主义把人们的情绪煽动起来,向往遥远的东方,或向往遥远的古代,渴慕着激情的刺激,幻想着一切不平凡传奇的出现。
浪漫主义演变出一种情绪的浮夸,不断在艺术上利用感官的煽情,宣泄被夸张了的情感。
19世纪40年代, 文学上开始有一种对抗浮滥的浪漫主义的写实运动兴起。
什么是写实?
写实主义( Realism )的字根"real" ,也可译为真实或现实。
写实主义因此包含着回到生活现实的意义在内。
文学上的莫泊桑、福楼拜,都以平实的细节叙述取代了浪漫主义情感夸大的形容词。
写实主义使艺术从主观回到客观,以更多客观存在的细节代替主观的情绪宣泄。
福楼拜的《包法利夫人》是写实主义的名作,以冷静的笔法刻画了一名法国乡村女子的浪漫幻想。《包法利夫人》变成了象征,正是受浪漫幻想影响,回不到现实的一种生命状态。福楼拜不含褒贬,只是冷静描述,使读者进入主角的世界。
写实主义的主角也往往只是生活中的市井小民,他们没有伟大的传奇,他们只有小小的个人在真实生活中的哀乐或喜怒。
绘画上的写实主义明显地把浪漫派遥远的异国风情去除掉了。
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现实,法国的平凡小镇或农村,重新认识自己最应该熟悉却也可能最陌生的土地与人民。 

19163_ugik_8246.jpg

珍珠女/柯罗/布面油彩/62cm×50cm /约公元1869年/巴黎卢浮宫

柯罗的人物画与风景画 柯罗活动的时间和浪漫主义的德拉克洛瓦相近,但是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。
一般说来,柯罗的作品尺幅都不大。德拉克洛瓦常常选择史诗性巨大撼人的场景,柯罗则非常满足于在小小的画布上描绘自己最亲近的题材。
在浪漫主义激情的狂潮汹涌中,柯罗特别展现了一种小镇文化的恬静与安分。
他的人物画很朴素,常常是自己身边的亲戚,或小镇中熟悉的邻居,穿着日常家居生活的服装,不会刻意为被画而摆出特异的姿势。 

柯罗的笔触色彩都平实而不夸张,没有浪漫主义飞扬的线条与华丽的色彩。
他大多以中间色调-猪褐色或墨绿色,沉稳的平涂技法,一点一点刻画出平淡无奇但又踏实敦厚的人与风景。

19164_54d6_1928.jpg

沙特尔大教堂/柯罗/布面油彩/70cm× 55cm /公元1830年/巴黎卢浮宫

柯罗的风景画特别值得一提。
西方美术并不以自然风景为主流,17世纪, 随着海洋冒险的发展,海洋风景画发展了起来,一种征服海洋的豪情洋溢在壮阔的风景画中,浪漫主义更把这一类风景画和古代神话或史诗主题结合, 吏风景的波澜壮阔、汹涌澎湃衬托着人的内心激情。

柯罗使西方的风景画从海洋回到土地。
他画过一些威尼斯的海港风景,也对海洋的水色天光有过迷恋,但他似乎对征服自然没有那样大的野心,他只是静坐在港湾边,满足于港湾的平静。
柯罗最好的风景画是以法国小镇为题材的作品, 如《沙特尔大教堂》。这个朴素的中世纪小城,宁静如同所有法国的小镇,在巴黎成为繁华的大都会的同时,柯罗似乎特别发现了小镇文化天长地久的纯朴风格。
写实主义似乎也是法国认识本土文化的一次重要反省。在写实主义文学与绘画中,可以看到许多作家与画家,不再只是向往希腊、意大利的古代文化,也不再只是迷恋神话与史诗的故乡,他们带着纸笔、颜料与工具,开始去重新认识自己生长的土地。诺曼底、夏特尔、巴比松, 这些既无神话, 也无史诗的土地,却生活着世世代代的人民,辛勤地劳动着,有着深厚虔诚的传统信仰。柯罗在他看似平凡的画中,好像提醒了自己教堂作为小镇信仰中心的伟大力量。他的风景画使欧洲美术真正落实到土地上, 成为另一股深沉而宁静的力量。
柯罗的风景画为西方此后的写生创作立下了典范。住在巴黎的画家也相约到近郊的自然中寻找写生的景点。

写实主义不只是一种绘画的技法,也同时带领了人们走向自然,走向土地,走向传统。在工业革命的喧嚣中,在大都会繁华的热闹中,写实主义成为回顾传统农业生活的最后一瞥,也为欧洲的传统文化留下了永恒的记忆。 

19165_r6ki_3122.jpg

枫丹白露森林/柯罗/布面油彩/ 175.5cm× 242.5cm /公元1830年/华盛顿国家画廊

柯罗和一群朋友在塞纳河流域寻找美好的自然景观,他们第一次用看待古希腊神话般的崇敬之心看自己的故乡。他们发现了“枫丹白露” 。他们徜徉在森林中,徜徉在清澈的溪流水泽边, 他们以绘画歌咏了自己的土地,使原来平凡的山丘河流变成名胜,他们创造了自己的风景。 

19165_sxnl_8038.jpg

播种者/米勒/布面油彩 /101 cm ×82.5cm /公元1850年/波士顿美术馆

巴比松与米勒 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,促成大都会的形成,农业的劳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,小镇和农村都逐渐没落。
大城市的人口来自于小镇或农村,在大城市高度发展的同
时,却酝酿着另一种回到小镇和农村的“乡愁” 。
许多画家寻找着自己心灵的故乡,试图从大城市的喧闹繁华出走,试图在农业逐渐消失的时刻,再一次凝视农业文化永恒的面貌。 

在巴比松这个原来平凡无奇的村落,聚居了一群画家。他们原先经常来这里写生,后来越呆时间越长,甚至定居下来。巴比松不再只是一个农村,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写实主义画家笔下的图像;巴比松变成了一个画派,一个安静而有力的美术革命。他们拒绝都市,拒绝工业,拒绝繁华;他们歌颂自然,歌颂土地,歌颂农业,歌颂劳动与朴实勤俭的生活。
卢梭、柯罗、仕比尼、都相约在巴比松,巴比松是他们逃避城市喧闹的桃花源。他们不自觉地形成一股力量,形成一个旗帜鲜明的团体,而在这个团体中表现最杰出的则是写实主义的大
将米勒。
米勒原出生于农村,在巴黎习画之后,虽然定居巴黎,却总与大城市的时尚不合。
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常往巴比松写生,最后定居了下来,和妻儿一大家人落地生根,变成了巴比松的居民。
米勒笔下的巴比松,不再只是偶然来写生的画家眼中的美丽风景。他住下来了, 他参与了当地人民劳动的生活,他在这种生活中看到传统文化厚实的力量,他对土地有了虔敬的信仰。
他描绘了农民牧牛、洗衣、挤牛奶、除草……种种劳动的景象,他描绘了农民在春天的大地上播撒种子的景象。他以极真实的笔法描写这些劳动,可能是因为心中的虔敬吧。米勒作品中的劳动,除了写实以外,还有着近似宗教情操的崇高性。

19166_xnv9_3477.jpg

晚钟/米勒/布面油彩/ 55cm × 66cm /公元1857-1859年/巴黎奥塞美术馆

他著名的《晚钟》,描写农民在田中工作,一日辛劳,傍晚时分,远处的教堂传来钟声,农民放下手中的犁耙,双手合十,低头祈祷,感谢神的恩赐,感谢土地和生命。

米勒使工业革命以后的都会人看到传统信仰动人的力量。这些农民,他们终生辛劳,所得仅足以温饱, 但他们站立在土地上,充满对天地的感谢。
米勒的写实主义使人们重新估量土地与劳动的伦理价值。

他的人物通常没有太多细节,五官表情常隐在暗影中。和浪漫主义相反,米勒绝不夸张个人的喜怒哀乐。他让土地中的人民如同雕塑,成为大地上永恒不朽的标志。  

19166_kbrz_2643.jpg

拾穗者/米勒/布面油彩/ 83.5cm× 111cm/公元1857年/巴黎奥塞美术馆

在他的画面中,地平线成为重要的一条线,人的身体被承载在这大地之上,他们低头祷告,他们弯腰工作,都在这土地之中。
《拾穗者》描写了三名妇女,头包布巾,身穿粗布的衣裙,低头弯腰,在收割以后的麦田中一粒一粒拾起麦穗。
巴比松画派或许有都市人向往农村自然的田园牧歌情怀,但米勒则要深沉得多。他的作品中彰显了土地上劳动的意义,那弯腰捡拾麦穗的动作,正是农民沉重的负担。米勒以最沉静的姿态画下了他们,树立了最早的劳动者的美学。 

19167_klp2_7179.jpg

特朗斯诺南街的屠杀 /杜米埃/石版画 /28cm × 44cm /公元1834年 /罗杰斯基金会

杜米埃与阶级批判意识的兴起 1850年前后, i西方工业化带来的贫富差距、农村的凋敝、城市劳动人口的被剥削,使知识分子间产生了反资本主义的思潮。无论从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潮流兴起来看,都显然指向对资产阶级的指责与批判。
思潮的发展明显在文学作品及绘画作品中产生了反响。
米勒许多以农村劳动为主题的绘画,也曾经被指责为共产主义的阶级意识,有意攻击资产阶级对财富的垄断。
事实上,米勒的作品是比较温和的,他只是以虔敬之心去歌颂土地与劳动而已。
但类似马克思的阶级意识的批判思潮的确一时蔚为风潮,感动了许多充满人道关怀与自我觉醒的艺术家,他们开始在作品表达出被剥削者与被压迫者的痛苦、无助或愤怒。
杜米埃是写实主义潮流中最具阶级批判意识的一位。
杜米埃的父亲是马赛港的一位工人,偶然写诗获奖之后,梦想成为诗人,举家迁居巴黎。童年的杜米埃经历了父亲在巴黎上流社会遭受冷落的各种处境,这造成了他对上流阶级的反感。 

他正好与他的父亲相反,不再渴望跻身上流社会,而不断以他的绘画去讽嘲上流社会的虚假矫情。
杜米埃的油画作品不多,他喜好以版画快速反映出社会事件,刊载在报刊上,发挥对民众更直接的影响。
杜米埃可以说是最早的政治漫画家。他在报纸上揭发政客的丑陋,攻击官员的贪婪,指责政府军队的残暴,使人民有了图像的代言人。
他的版画名作,如《特朗斯诺南街的屠杀》 ,描写政府军队镇压民众示威,屠杀无辜百姓的场景。这些作品都是即时反映社会事件,刊登在报刊上,使政府统治者震怒。杜米埃常因此被逮捕入狱,但也使他在被压迫的民众间有重要的影响力。
绘画艺术长期成为贵族富有者的玩赏,平民百姓其实是与艺术无缘的。杜米埃梦想着艺术有一天可以真正属于人民,他选择了版画,因为版画可以大量复制,可以刊登在报纸杂志上,可以成为街头的海报,可以真正影响到大众。 

19167_ilxt_9015.jpg

三等车厢/杜米埃/布面油彩 /65.4cm x 90.2cm 1公元1862年 /纽约大都会博物馆

杜米埃少数的油画作品也常刻画穷人的生活,描写巴黎洗衣妇人从河堤下走上来,一手牵着孩子,另一手抱着沉甸甸的衣物。他的劳动者不再是米勒农村土地里虔敬的信仰者,他的穷人是都市的穷人,是被不合理的工业制度剥削压迫到难以喘息、丧失生命尊严的真正的穷人。
杜米埃著名的《三等车厢》 ,描写工业革命带来的运输工具-火车;他并没有表现工业进步的兴奋,而是着重于描写人在车厢中的分类等级。母亲抱着婴孩,老妇人提着大篮子,疲倦的儿童靠在一边睡着了。杜米埃提供了工业革命来临之后人类阶级社会的等差。
艺术一直是贵族富人们的文化,穷苦的百姓可以感觉到杜米埃绘画中为他们所鸣的不平吗?或者,杜米埃的艺术仍然回响在上层社会,是上层社会对自己拥有巨大财富的反省,是提醒社会不公平的经济体制、阶级的落差、贫富的悬殊可能导致的后果吗?
《三等车厢》创作于1862年。再过八年, 1870年,巴黎爆发了“巴黎公社运动” , .工人与农民起而向政府抗争暴动,引发第一次的阶级革命。运动虽然最终被残酷镇压,但也使社会经济
财富的公平合理分配问题再次引起注意,欧洲的社会也一步一步走向更完善的福利制度。 

米勒笔下的农民、杜米埃笔下的被压迫者,都呼应着19世纪末欧洲社会的改革,艺术形式、美学思潮也随着时代的替变,不断扩大视野,不断寻找新的时代议题。
写实主义涵盖着比较宽广的内容。柯罗的小镇风景,米勒的巴比松农民生活,杜米埃的城市贫民,都代表了不同形式上的写实主义。游离于小镇文化和大城市之间。对写实主义抱持另一种看法的库尔贝,也是这个流派中活动力甚强的一位。 

19168_snnu_4656.jpg

奥尔南的葬礼/库尔贝/布面油彩/ 314cm × 665cm /公元1849-1850年/巴黎奥塞美术馆

自然主义的库尔贝 库尔贝来自阿尔卑斯山的奥尔南小镇。他和许多写实主义画家一样,从小镇到大都会巴黎,意识到城乡的差距,因此回过头来重新认同自己生长的小镇。
库尔贝的名作《奥尔南的葬礼》以极大的尺寸描写家乡的葬礼景象。他不特别夸张情绪, 只是忠实地记录着乡村葬礼的细节:家属、村落中的亲友聚集在墓地,神父、司祭主持仪式,
掘墓人准备埋葬棺木。库尔贝以镜头横向扫过每一个人的面孔哀戚或安静的面孔,仿佛这是生命中必然要经过的阶段,库尔贝只是忠实做记录。库尔贝说:“我不画看不见的东西。”他的写实只是忠实地呈现自然,因此也有人称他为自然主义。

19170_w6d1_8365.jpg

画室/库尔贝/布面油彩 /360cm × 600cm /公元1854-1855年 /巴黎奥塞美术馆

他强调客观,强调不含作者自我立场地呈现真实。他的另一件名作《画室》也同样以巨幅尺寸描写自己的画室:他正在画画,一边是他的模特儿、文艺界的朋友,另一边是街头乞儿、流浪汉、市井小民。好像他希望在他创作的世界,这些不同阶层、不同背景身份的人,都可以一视同仁被忠实地对待。 

19171_ekov_3571.jpg

筛谷的妇女/库尔贝/布面油彩 /131cmx 167cm /公元1853-1854年 /法国南特美术馆 

库尔贝当然也受到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。他的《筛谷的妇女》、《碎石工》都以劳动者为对象,虽然也是客观描写的作品,但在主题的选择上仍然和写实主义倾向于同情工人 农民的大方向一致。 库尔贝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名激进的社会主义信徒。他反对君主体制,评击政府的权力扩张,曾经带领民众打毁拿破仑的纪念柱,因此以公共危险罪入狱。 写实主义的许多艺术家如同库尔贝或杜米埃,不惜侵犯政治禁忌,和政府权威对抗,也为欧洲先进的知识分子入世的热情立下了典范。

19172_bfio_2984.jpg

碎石工/库尔贝/布面油彩 1160cmx 260cm/公元1853-1854年(1945年该画因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受到轰炸而被毁)

写实主义常常被作为一种技巧或形式来看待,但不要忽略写实主义在修正之前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上, 有极重大的回归现实的意义。写实主义的艺术家使艺术和现实生活更紧密地结合,使写实主义更具体地表现生活、描写生活,使人们可以借此观察生活及反省生活。
库尔贝不仅在人物主题上切入现实,同时也使风景画变得更具时代的现实意义。  

19173_utev_4347.jpg

雷雨后的艾特达断崖 /库尔贝/布面油彩 /130cm× 162cm /公元1870年 /巴黎奥塞美术馆

风景很容易变成厌烦城市者的逃避之所,许多田园牧歌情调的抒情风景画因此过度渲染了风景的唯美。
库尔贝使风景画更朴实自然。.这些风景大多是他家乡的风景,他不是以观光客的眼睛在看待这里的山丘、树林、.溪流、在溪流中饮水吃草的野鹿。他以画刀在画布上堆砌出厚实的颜料,表达出岩石的肌理层次;他以粗犷的笔触记录崖石间的瀑布激湍;他使色彩和颜料彼此挤压,构成一种扎实的质感。.在他的原作面前,人们可以感觉到风景真实存在的力量,它不是为了人的梦想而存在, .风景和人物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。

想了解更多课程就在“百花百家”服务号,请您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。

13299_qxbq_1562.jpg

举报 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
leo
写了 142797 字,被 109 人关注
平等分享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