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美术史课程共18节课,每周日晚8:00上课。
第5节:早期信仰艺术
这节课我们围绕一句话来讲-早期信仰艺术-庄严、华丽,在人世间虚拟了天堂的神圣与崇高。
1神像/公元350-360年 /罗马温泉博物馆
一尊现存罗马温泉博物馆的神像, 代表4世纪中期最早的基督教艺术身上披着长袍,头上鬟发,看起来像希腊的哲人。这些4世纪左右最早的基督教艺术,说明了即使基督教视希腊诸神为异端,但是在艺术形式上又不得不吸收希腊的经验。政治可能改朝换代,宗教信仰可能冲突对立,艺术的形式却是承先启后,无法中断。
罗马帝国的权力拥有者信奉希腊诸神。多神的信仰使神殿林立,罗马的贵族也以诸神为榜样,享受着生活上各种欲望的刺激,追求山珍海味的饮食,追求华美艳丽的服装饰品,追求权力、财富。从庞贝城的废墟遗址中,仍可以看到当初罗马富商穷奢极侈的生活。
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和罗马的诸神信仰严重冲突对立。罗马帝国建立在物质荣华上的享乐,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撼动。
罗马帝国的执政者及贵族开始从基督教的压迫者转变为信仰者,基督教从地下的秘密团契逐渐转变成公开的信仰。徒众越来越多,有了教堂、圣像,基督教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,被称为拜占庭艺术,或中世纪艺术。
拜占庭艺术原来基督教教义是不准许崇拜偶像的,自然不会有圣人的雕像或绘画。雕塑或绘画的偶像,都被视为异端。基督教逐渐壮大,罗马贵族甚至帝王也信奉了基督教,以基督教为国教,视希腊原有的多神教为异端,开始毁坏诸神的雕像、画像,毁坏希腊的神殿。西罗马灭亡之后,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被称为拜占庭帝国,以基督教为国教,建立雄伟庄严的教堂,发展出完整的基督教祭拜仪式,以马赛克镶嵌装饰教堂内部,勾绘了最早的圣像形式,影响到当时东罗马统治的广大地区,也影响到此后长达一千年整个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典型,美术史上常称为拜占庭艺术。
2奥菲欧弹奏/大理石/约公元4世纪末叶 /雅典拜占庭博物馆
基督徒最初不知道如何表现基督的容貌形象,便借助了希腊音乐之神奥菲欧弹琴奏乐的表情。
在艺术上,彼此视对方为异端的信仰,找到了共同的美好符号。但是,基督教不重视肉体的存在,强调禁欲,鄙弃感官,久而久之,自然对希腊以表现肉体之美为主的“圣像”感到格格不入。
拜占庭艺术兴起之后,才找到了自己特有的面貌。 “圣像”是拜占庭艺术的主体。圣像存在的目的,不是为了引发人们视觉上的美感,而是在于唤起信徒心中对圣徒们的记忆己忆他们说过的话,记忆他们做过的事。因此,圣像逐渐被统一归纳成固定的符号。
3圣皮埃尔教堂回廊/马赛克/约公元1100年
罗马式艺术除了教堂之外,也出现了供僧侣修道的寺院。这些寺院多在隐僻之处,僧侣自己耕食,过隐修的生活,以抄经传道为业。修道院多有供僧侣诵经的回廊,以低矮的石柱支撑小小的尖拱。回廊环绕中庭,显得谦逊幽静,是在宗教虔敬信仰下发展出的建筑空间。
一座一座的教堂被兴建,吸收了罗马帝国时期“拱”的结构概念,发展出祭坛以及朝向祭坛的引道。"中世纪的基督徒盛行朝圣,扶老携幼,上千人的队伍,长途跋涉,走向圣人圣迹的所在地。在这条长长的朝圣路途上,就修建了一座接一座的教堂,成为朝圣进香者的休憩及礼拜之所。
这些教堂以“拱” 的概念一层一层向上堆叠,原有罗马帝国巨大完整的穹顶,被分成不同结构向上的小穹顶,美术史上专门称呼这一时期的教堂建筑为罗马式艺术,仍延续着罗马的风格。除了拱之外,也开始发展出向上矗立的尖顶,象征着俗世向往天国的精神追求。
4丰特夫罗教堂中殿/建于约公元1100年
中世纪艺术,主旨是基督信仰,艺术并不是终极目的,终极目的在隐恶扬善,宣扬教义。而当时的工匠本身就是信徒,也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嵌入虔诚敬畏之心,使中世纪艺术完全不同于希腊罗马的向外表现之美,而是不断向人昭示内敛谦逊的朴素信仰的力量。
5王者之门/法国沙特尔大教堂西门门楣中心/约公元1134-1216年
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,以基督教信仰为中心发展出西方美术史上独特的艺术形式。人物比例悬殊,人体也丝毫不要求写实为了阐扬教义,人体只是代表性的符号。
6沙特尔大教堂/约公元1134-1216年
哥特式艺术 基督教信仰不断追求向上攀升的精神升华,教堂形式从罗马式向上发展的尖顶,逐渐形成越来越高耸的穹顶、塔楼。12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出现,竞相以向上发展的结构,形成欧洲广大地区大教堂的特色。
哥特式建筑的特征是以向上的垂直结构为目的,首先将罗马的圆拱,向上提升为“尖拱” 。为了巩固尖拱向上的力学稳定性,使“尖拱”十字形交叉,构成“交叉肋拱” , .用以实现高度的增加。“尖拱”、“交叉肋拱”都是大教堂内部的结构,像雨伞的伞骨支架。一根一根挑高的细柱,使整个建筑空间轻盈华丽,仿佛摆脱了地心引力的重量,借建筑形式的上升达到基督信仰升华心灵的目的。
7交叉肋拱/约公元1220-1270年 /索尔兹伯里教堂内部
尖拱、交叉肋拱在内部支撑,使大教堂向上升起,但要继续加高,结构上还是有问题。哥特式建筑最后即在教堂外部加上支撑的飞扶拱,在教堂两侧或后面,以巨大如鹰架的飞拱扶住墙壁。
尖拱、交叉肋拱、飞扶拱是哥特式建筑的三个典型特征,使一座一座大教堂在欧洲各地矗立起来。也因为飞扶拱最后取代了墙壁承重的功能,大教堂在拱与拱之间的墙壁不需要承重,便以华丽透光的彩绘玻璃花窗代替了。进到哥特式教堂内部,视觉一方面被尖拱、交叉肋拱带引到如神所在的高度;另一方面,玻璃花窗迷离的彩绘透过阳光, 造
成神秘的图像和光线的游移,形成极具超现实幻象的宗教艺术。花窗自建筑外部看,常常是花瓣的形式。
8巴黎圣母院/约公元1163-1250年 /巴黎
哥特式教堂成为基督教艺术的最高符号,庄严、华丽,在人世间虚拟了天堂的神圣与崇高。
整个中世纪以基督教信仰为中心,以珠宝金银装饰着神圣的殿堂,以一切现实的珍宝镶嵌宗教的祭坛。人民生活在农业、手工业的困苦生活中,但大教堂则华丽庄严。现世的一切劳苦困顿,似乎是为了要准备死后在另一个心灵的世界求得荣华的补偿。
历史上曾经称中世纪为“黑暗时代” ,似乎意味着神权蒙蔽了理性,来世的祈求阻碍了现世的进步发展。但不可忽视,中世纪在宗教艺术上的成就的确遗留着惊人的遗产。一座一座的大教堂,至今仍然是西方大地上壮伟的象征,标志着那个信仰的年代人类在宗教狂热下完成的动人艺术形式,历久弥新,是美术史上影响巨大的一页。
只是笼罩在宗教神权之下,个人的现世追求,个人肉体的欲望,长期被压抑,渴求一种新的解放。在意大利,接近14世纪前后,理性的觉醒开始萌芽,形成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。
想了解更多课程就在“百花百家”服务号,请您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。